课件编号31107

望岳、登飞来峰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11010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望岳,飞来
    (课件网) 作 者 简 介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他怀抱远大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这诗是游泰山时所作。泰山为东岳,是五岳之首。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望岳”。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望”字着笔的。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1、对照注释,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 2、再读诗歌,读出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感情  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汇聚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的两部分。 遥望云层叠起,不禁心中摇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睁裂。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看起来定会显得很渺小。 诗人“望”见了什么?谈谈你对诗的理解 ★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诗人从这些角度”望”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请根据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说说.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远望 地域广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近望 景色秀美(虚) 山势高峻(实)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凝望 壮观的气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俯望 大展宏图兼济天下的雄心壮志 扣住“望”字,从不同角度来描绘泰山 首———远望 颔———近望 颈———凝望 尾———意愿 赞美泰山雄伟壮观 表达远大抱负 描写 抒情 议论 ★请你选择一处认为用得好的字词进行品析. ★从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来 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俯视。 2、“钟”字是汇聚、聚集的意思,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写得很有感情。 3、“割”字是分割的意思,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把山南和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写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登飞来峰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人,抚州临川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写塔极高 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 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议论,表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