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545980

18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教案 (2)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185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马克思主义,诞生,教案
  • cover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2 【教材分析】 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进一步明确学习要求是:“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坚持不懈的创造精神。” 【学情分析】 本课不少内容在初中《世界历史》第一、二册已出现,如“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等。初中课本侧于史实的描述,高中的则重在理论的阐发,比较抽象,教学内容相对枯燥晦涩,学生不易掌握。但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对历史有了一定的感知,与初中学生比,他们思维更活跃,自学能力更强,归纳、演绎推理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法则进行正误判断的能力有很大进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利于在本课开展难度较大的感悟式、探究式等自主性学习。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 ②了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主要内容; ③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阅读和分析《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⑤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情景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和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通过分组讨论作答,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教学,让学生感受马克思、恩格斯为探求真理不懈的创造精神。逐步树立起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以“引入历史 →了解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式教学流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这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通过历史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提升独特的学科智慧的发现与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完成学案,梳理知识,夯实基础。 2、教师在课前收缴批改,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 展示马克思的图片,提出问题:图片上的这个人是谁?引起学生思考。 教师导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无产阶级斗争的深入,先后经过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阶段。马克思主义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过去今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八专题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合作学习: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不是凭空捏造的,它需要具备特定的人、物方面的主客观条件,还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是一定时代的产物。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是在怎样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提示: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危机周期发生,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根本条件); 2、阶级基础: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互动探究的方式,掌握三大工人运动) 3、思想基础:19世纪早期人类三大优秀理论成果;(以互动探究的方式,掌握三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4、主观条件:马、恩的理论研究与革命实践。(以互动探究的方式,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及其意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