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548112

2016-2017学年度[长春版]七年级语文(上)《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学设计

日期:2024-04-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6次 大小:181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16-2017,学年度,长春,七年级,语文,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
  • cover
《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略读课文,概括并提取相关信息。 2、精读课文,找出与水有关的段落,分析水意象。 3、学习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学会作者我手写我心、抒发真实情感的为文方法。 4、体会沈从文童年的逃学生活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5、鼓励学生阅读沈从文的《边城》,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沈从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沈从文逃学的原因。 2、了解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的有趣的人和事。 【教学难点】 结合自传的特点对本文进行剖析。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930年任教于青岛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教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北京大学。他的小说取材广泛,描写了从乡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湘行散记》等。建国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历史文物及工艺美术图案等研究。 背景资料:一个朋友准备在上海办个新书店,开玩笑要我来“打头阵”,约定在一个月内必须完成。这种迫促下出题交卷,对我并不习惯。但当时主观设想,觉得既然是自传,正不妨解除习惯上的一切束缚,试改换一种方法,干脆明朗,就个人记忆到的写下去,既可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也可以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特别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和信心始终坚持工作,我的动力来源于何在。因此仅仅用了三个星期,写成后重看一次,就破例寄过去上海交了卷。过不久印成单行本后,却得到些意外好评。部分读者可能但觉得“别具一格,离奇有趣”。只有少数相知亲友,才能体会到近于出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可是由我说来,不过是还不过关的一本“顽童自传”而已。书中前一部分学生生活占分量过多。虽着重在反对教“子曰”老塾师顽固而无效果的教育方法,一般读者可能只会得到些“有趣”印象,不可能感到有什么积极意义。因为到他们读我作品时,时代已不同了,“子曰”早已失去作用,随之而来的却是封建军阀大小割据打来杀去国势陷于十分危急时期。后一部分写离开家庭进入大社会后的见闻和生活遭遇,体力和精神两方面所受灾难性挫折和创伤,个人还是不免受到些有形无形限制束缚,不能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当时还以为到再版时,将有机会加以调整补充。事实上一九三三年夏回到北平后,新的工作一接手,环境一变,我的打算全部落了空,不能不放弃了。 (二)词义: (1) 释义: 田塍:田间的土埂子。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 心花怒放:形容高兴极了。 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2) 辨义: 掩饰:着重于手段,文过饰非。 掩盖:泛指一般遮盖。 (三)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本文描述了沈从文上私塾时的逃学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分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习惯。”)这部分主要是追述自己转入新式小学之前的读书、逃学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自从逃学成习惯后,--”到“这些古怪事情太多了。)这部分主要是细致讲述自己上新式小学以后的读书、逃学生活。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自我评述早年的读书、逃学生活,对其收获及影响进行总结。 (四)问题探究: 1、课文的标题是”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请说说这本”小书“是指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 明确:“小书”指的是课本知识。“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 2、写自传要善于抓住真实生动的细节,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遇到有趣的人和事,请把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