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在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外国的火车轮船传入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它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一方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冲击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另一方面与之相伴随,它更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封建习俗观念的改造作用,它是历史的进步。同时使学生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尽管同我们现在的发展相比很有限并且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代表了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主流趋势和人类社会优秀文化的发展方向。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同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 教学重点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均为本课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 由于上述三方面变化,中国物质文明的变化是最根本的变化。故第一小目“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新课的导入:首先提问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哪些趋势?当学生能答出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提倡科学民主的趋势后,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哪些变化。 2.鉴于近代的交通属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内容,而近代通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出现,建议将近代通讯调整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 3.充分运用书上媒体如导言图片引文剧照等培养学生通过上述媒体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阐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4.在讲第一小目时,分析近代交通特别是铁路的修建对传统手工业,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冲击作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 5.“文化生活的变迁”一目的内容连同近代通讯都是受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才发生的。近代通讯,报业,出版业对传播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等新观念起了重要宣传作用,这时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维新派在宣传维新变法时创办了哪些刊物;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创办了哪些刊物,出版了哪些书籍。 6.请同学们做一下社会调查,解放前、改革开放前普通家庭远距离的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现在普通家庭远距离主要通讯方式是什么?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现在,以50家为一组,统计家庭电话的装机比率,移动电话占有比率,家庭网上通信比率,比较书信、电报、电话以及移动电话各具哪些特点和优势?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请分析变化的原因。 7.课后小结:中国铁路由最初仅有几十公里;近代的通讯手段最初全国只有有限的有线电报和有数的几十门电话,虽然现在看来数量很少,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