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555581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同步作文成长的故事 课件+教案+素材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28737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同步,文成
    习作七 成长的故事 第一、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写成长的故事要做到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语句写通顺,内容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 2.写“从《乌塔》想到的……”要做到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语句通顺,观点鲜明。 3.写回信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回信内容要清楚明白,有亲切感,有说服力。 二、知识链接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 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三、自学交流 定向自学(一) 读一读第139页的“习作”,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我选择的主题是: 合作交流(一) 全班交流。 定向自学(二) 1.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写。 2.讨论书信的格式。 3. 拟定习作提纲。 合作交流(二)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3.我的习作提纲: 四、自由习作 第四课时:习作讲评 一、学习目标 1.根据习作要求,判断内容是否具体,感情是否真实。 2.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学会修改习作并对别人的习作进行评价。 二、知识链接 定向自学(一) 回顾习作的内容以及习作要求 合作交流(一) 定向自学(二) 修改习作。 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写成长的故事的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了吗?语句通顺吗?内容具体吗?写出真情实感了吗? ﹡写“从《乌塔》想到的……”做到把自己的想法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了吗?语句通顺吗?观点鲜明吗? ﹡写回信的,书信的格式正确吗?内容清楚明白吗?有亲切感吗?有说服力吗? 2.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修改。 3.组内同学交换修改习作,看不懂的地方互相交流,并写出你的评价。 4.把习作读给组内同学听,互相评一评,评出优秀习作。 合作交流(二) 小组交流。 定向自学(三) 习作讲评。 1.展示组内评出的优秀习作,说一说好在哪里。 2.出示问题习作,提出修改建议。 3.组内同学帮助修改问题习作,朗读习作。 合作交流(三) 1.全班交流经过小组共同修改后的习作。 2.评选出各组修改成功的作品。 四、归纳总结 说说习作后的感受: 五、巩固提升 誊写习作。 七 成长的故事 写一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写前可以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一些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成长中的快乐体验,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课文学习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语文的快乐。 行动目标 1、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从阅读别人成长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激发习作的兴趣。 2、我的发现: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能以书面的形式表达清楚。 3、日积月累:积累一些古代名句,通过了解古人对于成长和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受到启发和激励。 4、学会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写真实,写具体。 5、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亮点回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情澎湃 文章一开始写出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就告诫他不要到繁华、热闹的外国租界地去玩,周恩来连声追问“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点明了他的不解和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在得到伯父“中华不振”的无奈回答后,更是引起周恩来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连串的问题不但使周恩来疑惑不解,也隐隐地告诉我们沈阳在沦为外国租界地后的暗无天日,为后来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设下伏笔。 文章的第二、三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周恩来亲眼见到一位中国妇女在租界有理无处诉、反遭训斥的不公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