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580551

2016-2017学年[鲁教版](五四学制)九年级语文(上)《星星变奏曲》课件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32272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6-2017,星星变奏曲,语文,九年级,学制,学年
  • cover
课件56张PPT。 星 星 变 奏 曲 江 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作者简介: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声,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升华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关于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的探求构成朦胧诗的思想核心。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 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写 作 背 景请大家听课文朗读,领略诗歌之美 听读要求: (1)听准音。 (2)听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明确:感情基调是满怀希望的。朗读语调是深沉的。美美的听颤( chàn )动 闪烁( shuò ) 朦胧( méng lóng ) 覆( fù )盖 疲倦( pí juàn ) 静谧 (mì) 憧憬 (chōngj?ng) 劫(jié)难 凝望 (níng) 注音词语解释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静谧:安静。 憧憬:向往。??????????????????????? 朦胧:不清楚,模糊。 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惜,更加宝贵 变奏曲: 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的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整个第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了主题与变奏的关系 题解 《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意象,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相同或相近具有同样的韵律。 但诗的上节与下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使上下两节诗构成主题与变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