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化 教材分析 ? ? 本课主要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的一些积极变化,体现了整体史观、文明史观和进步史观。同时,本课内容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因此,本课占有承上启下的总结性地位。 ? ? 本课内容分三目讲述: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三目既相互独立,又有共性。都受制于近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都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烙印,都体现了近代政府的积极努力和先进人士的不懈探索。因此,教学中,三目知识的个性和共性,把握要适度,既要突出个性,又要适当点化共性。? 学情分析 ? ??初二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但学生学习任务重,资源储备相对不足;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强,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相对较弱。而本课内容时空跨度大,知识辐射广,历史头绪多,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历史资源,同时避免走进简单的识记课、欣赏课的误区,如何深入挖掘教材,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整合历史资源,联系历史现象,把握时代特征,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迁移能力,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习惯,树立进步观念和开放意识,体会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成为本课优先考虑的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 ?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知道《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主要大众传媒。 ? ? 2.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理解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 ? 3.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提高学生史料分析能力、纵向联系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点、影响,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通过组织评价活动,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 ? 1.采用五步教学法,优化课堂结构:①启动:创设情境,调动主体;②主动:自主学习,建构知识;③互动:合作探究,质疑解惑;④激动:拓展延伸,能力提升⑤能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 ? 2.充分利用PPT课件,扩充课堂容量,优化展示效果。 ? ? 3.分组讨论法、评价激励法、要点提炼法、列表归纳法、纵横联系法、比较、综合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 1.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中国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念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 ? 2.体会近代社会社会变化的半殖民地特征,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辩证观。 ? ? 3.使学生在活动中树立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敢问敢答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 ? 知识重点: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 ? 活动重点:探究学生提出的新颖、独到、有难度的问题。(与历史主干知识、时代潮流密切相关者) 教学难点: ? ? 知识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 ? 活动难点:学生活动和教学预设课件的融合。 教学策略 ???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导学设计和课件制作保证原创和特色。首先保证原创,然后才考虑成功的可能。教学过程中使每个学生参与,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发言。 一、操作程序 ? ? 整体流程分为:动员和准备阶段;分组竞答阶段;合作探究阶段;巩固和提高阶段。 ? ? 其中课堂教学主体为五步,即:①创设情境,调动主体;②自主学习,建构知识;③合作探究,质疑解惑;④拓展延伸,能力提升⑤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操作方法 ? ?1.小组成员由三个导学员自主选择,历史科代表和班长协调,以保证三个组实力基本平衡。 ? ? 2.全程ppt辅助教学。精选图片,剪辑4段小视频:①三寸金莲的由来(1分13秒);②民国新服饰(21秒);③清朝服饰和礼仪(1分03秒);④孙中山详解中山服(2分15秒)。 ? ? 3.课前预习阶段,通过完成问题收集单鼓励学生质疑;通过完成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