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3583689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同步教学课件:8 方山子传(15张)

日期:2025-10-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3335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5张,方山,教学课件,教版,同步,唐宋散文选读
  • cover
课件15张PPT。8 方山子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连线作者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作方面与南宋大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汪洋宏肆,明白晓畅;其诗善用比喻夸张,富有哲理;其词豪迈旷达,独具风格。有诗文集《苏东坡全集》。走进作品基础练习2.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李定等人诬以诗文诽谤新法,下狱治罪,九死一生。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一向胸怀大志,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因此,他对方山子的“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遭遇,别有感触。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以诗文遇祸,不便直言,于是才隐约其词,语多深婉。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折射。走进作品基础练习1.注字音 2.识通假 前十有九年(“有”通“又”)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解多义 走进作品基础练习走进作品基础练习4.辨活用 (1)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引申为学习,效法) (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庵:名词作状语,在庵中) (3)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 (4)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5)见方山子从两骑(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5.分古今 (1)然终不遇 古义:不被赏识,得不到重用。 今义:没有遇到。 (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古义:以前留下的样子。 今义:死者生前的相片或画像。走进作品基础练习(3)环堵萧然 古义:指墙。 今义:堵塞。 (4)方屋而高 古义:帽顶。 今义:指房屋。 (5)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6)使从事于其间 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走进作品基础练习6.明句式 (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判断句)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3)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省略句) (4)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 (5)鹊起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6)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介宾短语后置) (7)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介宾短语后置)走进作品基础练习7.积名句 (1)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句段点评自主探究1.“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至“因谓之方山子”。 点评苏轼匠心独运,抛开了常见先叙其姓名、籍贯、世系,而后逐一铺叙其生平行止的布局方法,另辟蹊径,从陈季常得到“方山子”这样一个特殊称号的缘由写起。这样的起笔交代了他所要表现的这个人的特殊经历:少时好侠,壮时苦读,但终不遇于时,晚年隐居,并交代了他的特殊称号的来历。这一段有点近似现代新闻消息中的导语,它将最关键、最本质、最能吸引人的事实告诉了读者。这种起笔,突兀而起,不同凡响。句段点评自主探究2.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翻译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点评方山子听到苏轼因诗文贬官黄州,“俯而不答,仰而笑”,逼真的“隐人”情态如在眼前。但我们却能从这些描写中感受到陈季常的无限感慨,这感慨作者没有明写,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更强。 3.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翻译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癫,浑身肮脏,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点评作者借赞美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人品,寄托自己同为“不遇”之人的无限感慨。以问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