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584385

人教版物理必修1同步教学课件:第4章 章末总结 牛顿运动定律26张PPT

日期:2024-06-17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6次 大小:11091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4章,26张,定律,运动,牛顿
  • cover
课件26张PPT。章末总结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网络典例精析知识网络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理解力是改变物体 的原因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是惯性大小的惟一量度牛顿第二定律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 ,跟它的质量成 ,加速度的方向跟 相同. 表达式:F=ma运动状态质量正比反比作用力的方向答案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理解力学单位制:基本量与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单位制的应用 性:a的方向与F的方向一致 性:a随F的变化而变化 独立性:每个力都能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牛顿第三定律理解内容: 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同种 分别作用在 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矢量瞬时两个性质两个答案牛顿运动定律两类基本问题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 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超重与失重失重:加速度a ,FNG 完全失重:a=g,FN=0向下向上答案牛顿运动定律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平衡状态:静止或 平衡条件: 求解方法三角形法直角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返回匀速直线运动F合=0正交分解法答案例1 如图1所示,质量m=2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地面的A处,A、B间距L=20 m.用大小为30 N、沿水平方向的外力拉此物体,经t0=2 s拉到B处.(已知cos 37°=0.8,sin 37°=0.6.取g=10 m/s2) (1)求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一、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典例精析解析答案图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f=maFf=30 N-2×10 N=10 N答案 0.5 (2)用大小为30 N、与水平方向成37°的力斜向上拉此物体,使物体从A处由静止开始运动并能到达B处,求该力作用的最短时间t.解析答案方法提炼方法提炼解析 设F作用的最短时间为t,物体先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匀加速t秒,撤去外力后,以大小为a′的加速度匀减速t′秒到达B处,速度恰为0,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cos 37°-μ(mg-Fsin 37°)=ma,解析答案a′=μg=5 m/s2 由于匀加速阶段的末速度即为匀减速阶段的初速度,因此有at=a′t′方法提炼答案 1.03 s方法提炼掌握解决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的思路方法其中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是基础,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是工具,加速度是连接力和运动的桥梁.二、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例2 一质量m=2.0 kg的小物块以一定的初速度冲上一倾角为37°足够长的斜面,某同学利用传感器测出了小物块从一开始冲上斜面到上滑过程中多个时刻的瞬时速度,并用计算机作出了小物块上滑过程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2所示.(取sin 37°=0.6,cos 37°=0.8,g=10 m/s2)求: (1)小物块冲上斜面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解析答案图2答案 8 m/s2 (2)小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解析答案解析 对小物块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sin 37°+Ff=ma 又FN-mgcos 37°=0 Ff=μFN 代入数据解得μ=0.25.答案 0.25 (3)小物块所到达斜面最高点与斜面底端的距离.解析答案答案 4.0 m总结提升总结提升1.常见的图象形式 在动力学与运动学问题中,常见、常用的图象是位移图象(x-t图象)、速度图象(v-t图象)和力的图象(F-t图象)等,这些图象反映的是物体的运动规律、受力规律,而绝非代表物体的运动轨迹. 2.图象问题的分析方法 遇到带有物理图象的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图象,先从它的物理意义、点、线段、斜率、截距、交点、拐点、面积等方面了解图象给出的信息,再利用共点力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及运动学公式解题.针对训练 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物块,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3甲所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