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机械 教案 【教学课题】 机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机械的定义 掌握机器和机构的特点 掌握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及联系 掌握机器的组成及功用 了解构件、零件的区别及联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区分机器和机构、构建和零件,并能知道机器有哪几部分组成及各部分的功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用辩证的观点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安排】 90分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机器的特点 2、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及联系 3、机器的组成及功用 难点:机器与机构的区别及联系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图片导入法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通过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引导启发法、师生互动、实物模型等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去,培养同学们的参与意识,成为课堂的主体,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法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教学用具】 为了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准备了机器模型,以便 让学生对机器的了解更直观一些。 【教学过程】 1、机器的组成 1、机器的特点 (1)机器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机器是人工的物体组合。 各部分(实体)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能够转换或传递能量和信息,代替或减轻人类的劳动。 (2)机器:同时具有上述三个特征的实体组合。 机器按其用途可分为: (1)发动机:将非机械能转换成机械能的机器。 例:摩托车、汽车、飞机———热能转换为机械能 (2)工作机:用来改变被加工物料的位置、形状、性能、尺寸和状态的机器。 例:普通车床、铣床、加工中心———做有用功,传递能量 2、机器的组成 2、机械使用与人类社会发展 人类成为“现代人”的标志就是制造工具。石器时代的各种石斧、石锤和木质、皮质的简单粗糙的工具是后来出现的机械的先驱。从制造简单工具演进到制造由多个零件、部件组成的现代机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18世纪后期: 蒸汽机的应用从采矿业推广到纺织、面粉、冶金等行业。制作机械的主要材料逐渐从木材改用更为坚韧,但难以用手工加工的金属。机械制造工业开始形成,并在几十年中成为一个重要产业。 机械工程通过不断扩大的实践,从分散性的、主要依赖匠师们个人才智和手艺的一种技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有理论指导的、系统的和独立的工程技术。机械工程是促成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机械大生产的主要技术因素。 19世纪末: 19世纪末,电力供应系统和电动机开始发展和推广。20世纪初,电动机已在工业生产中取代了蒸汽机,成为驱动各种工作机械的基本动力。生产的机械化已离不开电气化,而电气化则通过机械化才对生产发挥作用。 发电站初期应用蒸汽机为原动力。20世纪初期,出现了高效率、高转速、大功率的汽轮机,也出现了适应各种水利资源的水轮机,促进了电力供应系统的蓬勃发展。 19世纪后期发明的内燃机经过逐年改进,成为轻而小、效率高、易于操纵、并可随时启动的原动机。它先被用以驱动没有电力供应的陆上工作机械,以后又用于汽车、移动机械和轮船,到20世纪中期开始用于铁路机车。蒸汽机在汽轮机和内燃机的排挤下,已不再是重要的动力机械。内燃机和以后发明的燃气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发展,是飞机、航天器等成功发展的基础技术因素之一。 工业革命以前: 工业革命以前,机械大都是木结构的,由木工用手工制成。金属(主要是铜、铁)仅用以制造仪器、锁、钟表、泵和木结构机械上的小型零件。金属加工主要靠机匠的精工细作,以达到需要的精度。蒸汽机动力装置的推广,以及随之出现的矿山、冶金、轮船、机车等大型机械的发展,需要成形加工和切削加工的金属零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要求的精度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