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03304

爱莲说 同步练习及答案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1214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爱莲,同步,练习,答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爱莲说 试题及答案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①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②淤泥而不③染,④濯⑤清涟而不⑥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21·cn·jy·com 予谓菊,花之⑩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⑾君子者也。⑿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⒀宜乎众矣。21 cnjy com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 ①蕃: ②淤泥: ③染: ④濯: ⑤清涟: ⑥妖: ⑦亭亭: ⑧植: 【来源:21cnj y.co m】 ⑨亵玩: ⑩隐逸: ⑾君子: ⑿噫: ⒀宜: 2、翻译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我国古代文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请你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不汲汲于富贵”这一意思的句子。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你最欣赏莲花的哪一种品格,说说理由。 5、写菊花和牡丹有何用意? 6、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2·1·c·n·j·y 7、《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8、文中两个“独”字都 ,两个“独”字,又相对地表明 。 9、文中用来比喻君子志洁行谦、德声远播的句子是哪句?写一句类似的名言警句。 10、“噫”的作用是什么? 11、文章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何在? 1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关“君子”的名言警句,再举一例并简述其内涵。 13、、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4、概括莲花的品质。 15、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 16、按原文填句子。 ①写莲花高洁的句子: ②写莲花质朴的句子: ③写莲花正直的句子: ④文章写生长环境的句子(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句子。): ⑤体态香气的句子(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 ⑥风度的句子(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今人敬重而不轻侮的句子。): 答案: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①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②淤泥而不③染,④濯⑤清涟而不⑥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⑦亭亭净⑧植,可远观而不可⑨亵玩焉。 21教育网 予谓菊,花之⑩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⑾君子者也。⑿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⒀宜乎众矣。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语。 :多。 ②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21·世纪 教育网 ③染:沾染(污秽)。 ④濯:洗涤。 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⑥妖:美丽而不端庄。 ⑦亭亭:耸立的样子。 ⑧植:立。 ⑨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⑩隐逸:指隐居的人。 ⑾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⑿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⒀宜:应当。 2、翻译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单单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1-c-n-j-y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纯芳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从远处观赏却不可轻易玩弄啊。 【出处:21教育名师】 ③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