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2831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23课《核舟记》教案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1266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八年级,上册,单元,23课,核舟记
  • cover
核舟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拿出核桃),这么小的核桃我们能在上面刻什么?我们来看看明代魏学洢在上面刻了什么。 二、解题: 记:描述,摹写。本文体裁:说明文。 三、作者简介: 魏学伊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省嘉兴市)人。其父亲魏大在明熹宗时做“给事中”官,因上流指责权奸魏忠贤结党树威,被逮捕下狱。魏学洢尽力营救其父,末成。其父被害死在狱中,学洢痛父冤枉,晨夕号泣,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威逼,不久悲愤而死,只活了30岁。他一生没做过官,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四、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课文,力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师提示并领读以下内容: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戌(xū) 篆(zhuàn)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注意以下句子的正确读法: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2.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3.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如:各隐卷底衣褶中。 (相比两膝)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 定语后置 (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数词后置 六、课文思路:三部分。 (一)(1) 概述刻舟者在雕刻技术上的精湛技艺,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二)(2—5)详细介绍“核舟”的内容(主体部分) (三)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量,赞扬王叔远的精湛技艺。 结构模式:总———分———总 主体部分是按什么说明顺序写的? 空间 七、仔细思考: 1、本文所说的核舟是什么? 是由核桃刻成的小舟,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2、核舟上刻有什么? 五个人、箬篷、窗、手卷、念珠、楫、壶、炉、扇和34个字等。 3、核舟雕刻的主题是: 盖大苏泛赤壁云。 4、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一句: 嘻,技艺灵怪矣哉! 5、第二段为什么从船舱的部位写起? (1)船舱部分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 (2)舱边的窗可以关闭,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 (3)窗上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景色。 (4)船舱是背景,先说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6、、雕刻家把苏轼的名句写在小窗上的作用是什么? 照应“泛赤壁”。 7、船头坐三人,描写的重点是谁?为什么? 8、为什么合写苏黄,单写佛印? 9、课文哪些地方说明这次水上游览者是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泛舟”的地点是赤壁,而不是别的地方? 至少有三个地方说明是“泛舟”。第一,从“苏、黄共阅一手卷”可知船行并不快;第二,从“舟尾横卧一楫”船浆放在甲板上,可知“泛舟”;第三,从“舟子”“居右者……若啸呼状。居左者……若听茶声然”可知“泛舟”。 八、品味语句内含: (1)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