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第三节 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一二一、我国的地震灾害 1.基本特点。 (1)分布范围广。 (2)地震频率高,强度大。 (3)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成因。 (1)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 (2)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一二3.分布。 思考讨论为什么我国的西南地区是地震灾害频发区? 提示我国西南地区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地带,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地震灾害频发。一二二、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1.泥石流灾害。 (1)主要类型。一二(2)形成因素。 (3)分布特点。一二2.滑坡灾害。 (1)成因。 (2)主要活动期:每年的6—8月。 (3)分布。一二思考讨论哪些人类活动会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提示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乱砍滥伐等都可能诱发滑坡和泥石流。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一 我国的地震灾害 材料 2013年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地震灾害事件14次,其中重大地震灾害事件2次,一般地震灾害事件12次。地震共造成294人死亡,15 671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995.36亿元。全年共65个县(市、区)623.68万人受灾。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我国地震灾害有何特点? 提示我国地震灾害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分布范围广;二是地震频率高,强度大;三是地震震源浅,危害大。 (2)为什么我国地震灾害频发? 提示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会处,加之又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发生的频率较高。探究一探究二(3)我国地震的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地震分布不均匀,呈条带状分布,大陆东部地震活动比西部弱。 (4)为什么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提示虽然我国地震活动西多东少,但是我国东部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而西部人口稀少,所以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探究一探究二1.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探究一探究二2.地震的形成和分布 地震的形成、分布与板块构造联系密切。 探究一探究二【例1】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4年3月19日20时19分在台湾省花莲县(北纬24.1°,东经122.3°)发生里氏5.6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读台湾岛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探究一探究二(1)为什么台湾岛地震灾害频发? (2)在同一次地震中,岛的东部和西部灾害强度相同,其灾害的危害程度东部比西部 ,分析原因。? (3)该岛地震发生后,还易引发哪些地质灾害的发生? 解析:第(1)题,台湾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发。第(2)题,灾害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防抗灾能力。第(3)题,该岛地震发生后容易诱发滑坡和泥石流。 答案:(1)台湾岛位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强烈。 (2)小 西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城市较多、交通设施密集。 (3)滑坡和泥石流。探究一探究二拓展延伸 为什么我国近年来因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不断下降,而经济损失却不断上升? 提示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灾害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地震的预测、建筑物的加固、人的防震意识加强,使人员的伤亡减少。探究一探究二探究二 我国的泥石流与滑坡灾害 材料一 2013年7月8—11日,受连日暴雨的影响,汶川遭遇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这是汶川县“5·12”特大地震后遭受的受灾范围最广、受灾人数最多、受灾损失最大的次生灾害。全县90%的乡镇、村寨、社区和人口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超过九万一千人,汶川县因灾一度第五次成为孤岛。探究一探究二材料二 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图。 探究一探究二结合材料探究: (1)为什么在我国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气候过渡带的山地环境中,泥石流灾害频发? 提示在这些地区,干旱季节的风化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物质,湿润季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