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第17课 内战烽火 课 型:新授 年 级:八年级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第一部分内容。介绍了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揭穿美蒋内战阴谋,军事上粉碎国民党进攻,进入战略反攻的史实,中国共产党由此取得政治和军事优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意义深远,因此本课的地位十分重要。 二、课程标准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3.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基本史实,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相关图片资料,了解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的本质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思考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结合地图分析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 难点: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中共“七大”的视频 教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面临着哪两种前途? 学生:黑暗的前途,老状态;光明的前途,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 展示: 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读者来信 教师: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在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 学生:和平、安宁 教师:然而蒋介石却在人民最需要和平的时刻挑起内战,再一次把中国人民推向战争的苦难之中。 (设计意图:感染课堂学习气氛,既加深学生的记忆,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篇章:争取和平———重庆谈判 展示: 教师:这幅图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 学生: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 教师: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美国的目的是什么? 展示: (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 学生:美国的目的是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控制中国。 教师:于此同时,蒋介石还做了什么? 学生: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 展示: 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教师:蒋介石一边运兵,一边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在十天之内三次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和。蒋介石这样做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展示: 我们明知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国民党《中央日报》宗主笔陶希圣 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