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47768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日期:2024-05-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7次 大小:2247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青海,期中,解析,试题,历史,考试
  • cover
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1.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作“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确立,本题凡是含④均是错误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社会的转变”的表现 【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转型指的是 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2.“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儒家的仁、义的思想,孟子属于儒家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庄子》是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儒家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韩非子》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道德经》是道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 【名师点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这里则是纯从人性探讨的角度出发,回答学生关于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问题。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 3.儒家“尊王”“忠君”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下列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贵贱有序” B.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礼法并用” C.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 D.朱熹提出“格物致知”“反躬践实” 【来源】【百强校】2016-2017年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天下一统”。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倡行“独尊儒术”“天下一统”本身就是吸取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破坏天下安宁教训的产物,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主要强调人与人的关系,不涉及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大方面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主要强调君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