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47899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 案

日期:2024-06-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3次 大小:1244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罗布泊,消逝,仙湖
  • cover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学习对比、拟人、列举数据等方法; 3.初步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幻灯片演示法、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把握课文情感,理解本文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2.吸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的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和抒情性,在教学中,应渗透有关知识,让学生有所了解和掌握。 2.学习直接抒情和引用数字增强说服力的写法及对比的手法。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大大强化了感彩,尤其是对比的运用,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做出鲜明而个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饰的跌宕,振聋发聩的力量。 3.体会课文的基本理念(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 2.感受并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突破 1.因本文是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可让学生翻阅地图册,在图上找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这样在课前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地名有了直观了解,有条件的话可播放沙漠、绿洲的图片,使学生便于进入学习情境。 2.可播放一些有关环境恶化的影视资料,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辅助教学; 3.因本文内容没有什么太难懂的地方,所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点拨为辅即可。 4.学习本文之后,应让学生模仿一位世纪老人,假设他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他将向人们诉说……以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5.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防止生态变化。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排除字词障碍。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一、导入 老师: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来到中国。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中写道:它(罗布泊)使我惊讶,它(罗布泊)像个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得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谁能说出这描写得是什么地方得景色?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目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 ” 师:泊者,湖也,泊就是湖。“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说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一个我国第二大内陆湖,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二、读 1.读课文。 师:愿意朗读的同学,现在可以自由站起来开始了。(学生朗读开始,每个学生读两段,也可读一段。) 师:课文已经读完了,谁能评价一下,哪位同学读得好呢?好在哪里? 学生评价后,教师评价,多给予鼓励性评价,在语速语调等方面指导朗读。 2.分析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A、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B、过去罗布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