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49506

26 庄子二则 教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1225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庄子,二则,教案
  • cover
庄子二则 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整体感悟 1.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2)结构图       ———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   浑沌之死———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 好心办坏事       ———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       ———开端 → 为王养斗鸡                       ———     ┏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呆若木鸡———发展 → ┫ 疾视而盛气        ┣ 精神内敛        ———     ┗ 鸡虽有鸣,已无变     ┛       ———结局 → 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2. .《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3.《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三、问题探究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