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7223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3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240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八年级,上册,23课,核舟记,教学设计
  • cover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啧啧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 二、走近作者,资料拓展 1作者简介。 见《状元导练》。 2简介苏轼游赤壁一事。 自主查阅资料加以解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试读,正字音。(幻灯片展示生字生词)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节奏,整体感知大意。 3再选两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评点,一边朗读,一边纠正。 4同学们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气,感知大意。 四、师生互译,疏通文意 1学生依据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回检查并答疑解惑。 3以小组为单位,把各组共同的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解决,老师解决。 要求掌握的重点词: 为:做 罔不:无不,都 尝:曾经 贻:赠泛: 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许:上下,光景 启窗:打开 相望:左右相对 比:靠近 绝:极 类:像 不属:不相类似 诎:通“屈”,弯曲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船桨 衡:通“横” 了了:分明可数的样子 墨:黑 丹:朱红 为人五:刻成 有:同“又” 曾:尚,还 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灵怪:奇妙 4归纳文言知识。 见《状元导练》。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再次疏通文意,并试着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温故知新,检查反馈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掌握情况,并检查学生的翻译课文的能力。 二、精读课文,感知文意,弄清顺序 1学生自由探讨“核舟是什么?”“核舟上有什么?”“你在核舟上发现了什么?”以此为话题进行全班交流。 2要求学生仔细研读课文,绘制核舟示意图,树立起关于核舟的空间概念。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弄清作者的说明顺序。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整体思路。 明确: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2)辨明说明顺序。 提问:在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写作思路提示,背诵2~4段,在头脑中完善“大苏泛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