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85368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第17课范进中举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299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17课
  • cover
第四单元 第17课范进中举 一、【教学目标】 1.在理解情节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深层意义。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二、【重点难点】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探究新知 读准下面的生字 带挈 醺 腆着 啐 星宿 斋公 拙病 兀自 绾 桑梓 侥幸 轩敞 锭子 攥 不省人事 讳 作者简介 吴敬梓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考秀才,但再也未中举人。考场上的失意,家庭生活由富到贫的变化,在与官僚、绅士的交往中,他逐渐看透了他们丑恶的灵魂,对现实,龙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深刻地认识,这些对他写作《儒林外史》有很大的影响,鲁迅先生说他“身为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丑态就能格外详细。”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范进被胡屠户教训及向他借钱赴考。 发展: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过度而疯了。 高潮: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清醒了。 结局:范进醒后人们对他的巴结。 跳读全文,思考: 一、1.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性格上有了怎样的改变? 经济状况 中举前:住茅房、每日小菜饭、母亲常挨饿、乡试无盘缠 中举后:赠房、拿蛋送鸡、背米送酒、送银 社会地位 中举前:岳丈斥骂、众邻不理睬、张乡绅不识范进 中举后:贤婿 文曲星、称老爷、巴结 中举前:“岳父见教的是”、唯唯连声 千恩万谢、借钱被骂得摸门不着、连考三十五年 表现了甘受屈辱、迂腐无能、逆来顺受、卑怯畏缩、忍气吞声、热衷功名 中举后:“噫!好了!我中了!”“晚生久仰老先生”再三推辞,方才把银子收了。 表现了:逢迎自如、虚伪世故 二、胡屠户的形象 揣摩下面两组描写,思考: 1.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语段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表现了胡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 ( 称呼 ) ( 贤婿老爷、文曲星 ) ( 现世宝、癞蛤蟆 ) ( 体面的相貌 ) ( 尖嘴猴腮 ) ( 长相 ) ( 才学又高 ) ( 不是你的文章好,宗师舍与你的。 ) ( 学问 ) ( 连斟两碗,壮胆,手颤起来, 一 路低着头扯了几十回。 攥在手里 紧紧的 , 舒过去 , 缩回去 , 揣 , 低头去了。 ) ( 横披衣服、腆着肚子 一口啐在脸上,骂一个狗血喷头 ) ( 动作 ) (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 ( 一副大肠,一瓶酒 ) ( 贺礼 ) 他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 胡屠户的态度:前倨后恭 其主要性格特点是: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圆滑自私。 反映出当时社会上那种趋炎附势的现象。时人对权贵阿谀奉迎、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 其他人物形象: 张乡绅:道貌岸然 、老奸巨猾、虚伪可笑、趋炎附势 乡邻:趋炎附势、世态炎凉、追求功名富贵 赏读精彩片段: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思考: 1.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 2.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 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3.对范进疯态的描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讽刺 了什么? 病态: ( 揣进泥塘 疯走集上 ) ( 疯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