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692898

5 古诗三首 课件+视频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1089671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诗,三首,课件,视频
    课件39张PPT。童年,如诗如画,美好至极。谁还记得有关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学生背诵),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时空,打开尘封的诗卷,去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情趣吧!古诗词三首5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本课将学习三首古诗词:《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牧童》。 3.通过学习古诗词,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重点) 4.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难点)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唐代人,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蓑( )衣 翁媪( ) 亡( )赖半包围结构: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牧、醉、媚、锄、剥、棹、媪遮蓑、篙suōǎowúhèng(蛮横) héng(横竖 横线)bō(剥落 剥夺) bāo(剥皮 剥花生) 蓑衣: 怪生: 茅檐: 莲蓬: 清平乐: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怪不得。 茅屋的屋檐。 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词牌名。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读课文。 核心问题: 三首古诗词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串珠问题: 1.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2.第二首诗展示了什么? 3.第三首词描绘了什么? 4.三首古诗词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牧 童 草铺[1]横野[2]六七里, 笛弄[3]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4]卧月明[5]。 [1]铺:铺开;铺展。 [2]横野:广阔的原野。 [3]弄:逗弄。 [4]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5]明:明亮。译文: 牧 童 广阔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 声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从远处传来。 牧童回来吃饱饭已是黄昏后, 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月夜下的草地上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铺”和“弄”两个字有什么妙处?句中的数量词是确指吗?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的。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地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作者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作者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尤其是从“饱”和“卧”两字更能看出牧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形象。舟过安仁[1]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2](gāo)停棹[3](zhào)坐船中。 怪生[4]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1]安仁:县名。在湖南省东南部,宋时设县。 [2]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3]棹:船桨。 [4]怪生:怪不得。译文: 舟过安仁 两个小孩子坐在一只小船上, 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 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gāo)停棹(zhào)坐船中。 诗人发现了什么奇怪的现象?他当时的心情如何? 诗人发现两个小孩虽然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而是收起竹篙,停下船桨。他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小孩的所作所为。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后两句作者省略了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