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18874

2018高考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第6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件+教案+配套练习(9份打包)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161073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8,古代,9份,练习,配套,教案
    课时限时训练(十三)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出现了富商大贾大肆盘剥农民,使之破产流亡,或沦为商贾之家奴婢的问题。这表明(  ) A.商人社会地位高于农民 B.商业发展影响国家收入 C.各诸侯国推行重商政策 D.农业经济出现衰败困境 B [商人社会地位高于农民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大肆盘剥农民,使之破产流亡,或沦为商贾之家奴婢的问题”可知,商业的无节制发展不利于农民,进一步影响国家的税收,故B项正确;重商政策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重在阐述商业无节制发展影响农民、农业发展,并未进一步说明对农业经济的冲击,故D项错误。] 2.云梦秦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计量容器),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这主要反映了秦朝的半两钱(  ) A.铸造精细、样式精美 B.由各级政府来维护流通信誉 C.由各地政府掌握钱币铸造权 D.流通广泛、币制统一 B [材料并没有体现出秦朝半两钱的铸造精细和样式精美,故A项错误;“以丞、令印印”体现出了各级政府维护货币的流通信誉,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货币的铸币权,故C项错误;材料与货币流通广泛、币制统一无关,故D项错误。] 3.(2017·天津五校高三联考)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反映了(  ) A.汉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 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 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 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 C [从材料信息来看,司马迁认为,商业最容易使人致富;由“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可知,商业是穷人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该材料反映了司马迁的重商思想,故答案选C项。] 4.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这一现象(  ) A.说明农村经济日趋萧条 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 C.反映了人口流动的加剧 D.反映了城市经济繁荣 D [材料体现不出农村经济的萧条,故A项错误;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基本土地制度之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人口流动只是个别现象,不是加剧,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的时候尚有很多的土地没有被开垦,但是人们并不热心农业,而是到城市从事商业活动,成为“浮客”,说明当时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故D项正确。] 5.唐诗中记载当时的长安城:“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宋词这样描写当时的汴州:“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城市经济功能的加强 C.经济中心的不断南移 D.重农抑商政策的弱化 B [君主专制强化是指君主权力的集中,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诗歌中反映出唐朝长安的商业活动有地点和时间的限制,宋代的汴梁打破了商业活动的地区和时间界限,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破,经济功能加强,故B项正确;经济中心南移是指经济中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城市功能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弱化是导致其变化的原因,故D项错误。] 6.(2017·洛阳高三统考)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他货币,广为流通。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 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 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C [资本主义萌芽只限于部分地区,不具有广泛性,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用银之例……白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