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24013

登幽州台歌课件

日期:2024-06-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1174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幽州,台歌,课件
  • cover
课件15张PPT。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选自《陈伯玉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登 幽 州 台 歌题 目解析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执政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议,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剧辛、邹衍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当时属于幽州(今北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今夭就只剩下京郊的一处荒野之地。登幽州台歌———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登幽州台歌———原文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朗读指导登幽州台歌———注解1.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 怆然———悲伤的样子。 3. 涕———眼泪。 -- 4. 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意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诗的前两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登幽州台歌———鉴赏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登幽州台歌———鉴赏陈子昂压卷之作。 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登幽州台歌———总结练习1.“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   答:(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2.“独”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3.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从时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体会 1. 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2. 本诗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3. 深刻典型社会意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