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48468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11《愚公移山》课件

日期:2024-04-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9626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愚公移山,课件
  • cover
课件27张PPT。学习目标:1.重点字词巩固归纳。 2.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特色。 3.领会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1.方七百里 2.指通豫南 3. 阳 阴 (方圆,指面积。) (一直)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4.曾不能 损 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寒暑易节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用箕畚装)(交换)(固执,顽固)(即使)(愁)(把······怎么样)(削减)复习回顾,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一)“之”的用法 1.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2. 出入之迂也 3.操蛇之神闻之 4.跳往助之1.结构助词,“的”: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指示代词,“这” “这件事”: 4.人称代词, “他”“他们” :复习回顾,总结归纳。 (二)“而”的用法 1、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连词,表顺承 、连接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三) “其”的用法 1.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2.其如土石何?1.代词, “他”“他们”: 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通假字:反 惠 亡 厝读故事情节,体会愚公精神1.愚公家周围的环境如何? 2.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3.愚公要把山移成何种程度?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年且九十” b.“方七百里,高万仞” c.“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d.“其妻献疑” e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年纪很小,他去帮助愚公移山,必然是得到了他的母亲的同意,可见愚公移山这件事受到了众人的拥护。5.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里看出来? a “杂然相许” b “杂曰”。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跳往助之。”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从他们说话的措辞和语气便可看出。 1、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带有关心的语气,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 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2、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分析愚公与智叟的观点: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智叟: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长远的,发展的观点。写作特色:“愚”“智”的命名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愚公智叟对比远大抱负 坚定信念鼠目寸光 害怕困难写作特色: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运土路程的遥远 操蛇之神的“惧” 天帝的“感”对反映愚公移山的精神气魄起了衬托讨论: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这则寓言以神话作结。这样作结有两个好处: ①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概括中心: 课文叙述了 ,塑造了 。寓言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的毅力和 的精神。说明了 , 。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这个性格鲜明的形象坚韧不拔不怕困难 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 任何困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