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50631

(2017年春季版)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3043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17年,春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 cover
课件17张PPT。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课文 要求:1、把握重点词句的翻译    2、理解古今异义词(1)重点词归纳:发,举,筑,士。(2)这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点?(3)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  都是在经历了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作论据,以便议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 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 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 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 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 (1)重点词:故,降,于,是,苦,劳,饿,空乏,行,拂,乱,丑,性,益。(2)这段内容是什么?(说明一个人要增长才干,有所作为,必先在思想、生活、行为讲方面经受住磨练。) (3)本段与上段有什么联系?(是由第1段事例推断归纳出的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上段的事例。)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别人对他的不满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觉醒。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1)重点词:4个“于”,2个“则”,恒,过,困,衡虑,作,声,征。色,发,喻,入,法家。(2)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 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 萎靡死亡。1、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本文主旨所在。)2、本文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3、本文写作特点。(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一方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逆境出英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请将你的思考写成文,题目自拟。课外延伸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讨论: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小结拓展练习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更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谢谢观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