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58627

24 为学 教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1239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为学,教案
  • cover
《为学》教案 一 教材说明 《为学》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本文有删节。原来曾入选过初中语文教材。文章用意在于教育晚辈们树立远大志向,勤奋学习,持之以恒,方能有所建树。本文阐述的“事在人为”的道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说理深刻,语言精练,是古汉语学习的典范。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先提出论点,后用典型事例加以证明,全文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二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语文能力较强,宜以自主自学为主,加以适当辅导即可。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流利地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 的能力;理解摆事实的作用,初步认知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读与讨论相结合;教师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解“事在人为”的道理,并努力践行它。 四 教学重点 学习重点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读解文言能力。 理清论证思路,初识举例论证的方法。 五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主旨“事在人为”的道理,明确“人之立志”的重要性。 六 教学方法 自读和探究结合法 引导教学法 七 教学用具 多媒体或白板 八 教学课时 一 课 时 九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从俗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二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导入本课文“两个和尚朝南海”的故事。 作者及背景介绍 彭端淑,(约1699-年-- --约1779年)字乐斋,四川丹棱人,清代四川著名文学家,四川三才子之一。曾任吏部郎中,乾隆20年(1755年)出任广东肇罗道道员,1761年辞官归蜀,隐于成都白鹤堂,入锦江书院,走上了课士育贤之路。著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等。曾提携过清代名臣纪晓岚。 《为学》写于1744年,从原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可以看出,是为勉励他的那些不求上进的子侄辈们努力学习而写的。 诵读课文 注意朗读节奏,语气语调;先个读,再齐读。 译读课文 1)难解词语:A 蜀之鄙____ 有二僧。 B 其___一贫 其一富。 C 贫者语____于富者曰 D 子何恃___而往 E 西蜀之去____南海 F 顾___不如蜀鄙之僧哉 虚词“之”的解法归类: ①作代词,代前文所说之事可译成“它”②作助词,相当于“的”③作动词,相当于“去,到,前往”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把序号填入括号中。 A 为之,则难者亦易也( ) B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 ) C 蜀之鄙有二僧 ( ) D 吾欲之南海 ( ) E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 F 学之,则难者亦易也 ( ) G 西蜀之去南海 ( ) H 人之立志 ( ) 3)翻译课文:一句一段的进行,有学生口译,学生评价指正。 (五) 赏析课文 1)文言句式赏析 A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用设问的句式,提出天下事和做学问的难易关系是可以转化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努力。从天下事说起,再到做学问,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规律。深刻阐明了“事在人为”的 道理。 B“子何恃而往”文中出现两处,都是富和尚说的,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是疑问句式,是质疑穷和尚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性,充满了怀疑。第二句是祈使句式,是在陈述自己条件优越尚且不成之后说的,充满了不屑和轻视。 C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这是文章的结句,是一个反问句句式。作者用反问的语气来肯定说明,我们立志求学的人,应该胜过“蜀鄙之僧”,树立志向,大胆实践,并持之以恒。 2)写法探讨 作者为了证明“为学”的观点,没有举学习的事例,,而是从“天下事”的角度举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这样选材有什么好处? ①从“天下事”的角度举例,更具有一般性和说服力。②举典型事例来论证,有“事实胜于雄辩”之效。③从原标题“示”字中,可以看出是要暗示子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