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59854

【学练大讲堂】高二语文高二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粤教版)(26份打包)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4次 大小:351066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二,语文,学练,大讲堂,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学案
    18 登临词二首 小重山 陈 亮 碧幕霞绡一缕红。槐枝啼宿鸟,冷烟浓。小楼愁倚画阑东。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梦魂飞不到,楚王宫。翠绡和泪暗偷封。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内容赏析】———槐枝啼宿鸟,冷烟浓。”槐枝里投宿的鸟在啼叫着,冷烟浓密,残霞消失,暮色苍茫。“啼”字、“冷”字表明词人对暮秋景色的主观感受,带着浓厚的感彩。“小楼愁倚画阑东”,这句带出一个“愁”字,表明自己是怀着愁绪倚在画阑之东的,为的是迎候月光,排遣愁绪。下句“月”字之上冠以“黄昏”二字,表明了这时候不是月光如水,而是凄冷的朦胧的月光,又听到透过碧云风传来的笛声。这首词上片写景,从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到一笛风,创造出浓重的凄冷气氛、烘托出自己的心情。下片写情,曲折而形象地抒发自己的忠愤,构成了全词悲切婉转的情调。 桂枝香 [常识·速览]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登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这首词应当作于作者被罢相任知府期间。作为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文本·精析]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在文章开头有何作用? 【答案】(1)起句“登临送目”领起上片词意,表明此下所写的都是亲眼所见,为词拓出一个高远的视野。 (2)“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点明了地点和季节,因为是六朝故都,乃称“故国”。“晚秋”与下句“初肃”相对,瑟瑟秋风,万物凋零,呈现出一种“悲秋”的氛围。 (3)此时此景,登斯楼也,则情以物迁,辞必情发,这就为下片的怀古所描述的遥远的时间做铺垫。 结构思路型 篇章的结构包括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照———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