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63527

2017年高考地理考前抓大分专题7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地形

日期:2024-04-30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2次 大小:34200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7年,高考,地理,考前,大分,专题
    专题7.1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核心突破一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考点一、主要内力作用与地貌 运动类型 作用方式 对地貌的影响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化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如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如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者喷出地表 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火山,如富士山 地震 地表下的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断裂、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考点二、主要外力作用与地貌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流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区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体积质量大的先沉积,颗粒小、体积质量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较为普遍 各种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方法一、褶皱和断层的对比分析 褶皱和断层是两大基本的地质构造类型,二者在产生原因、结构特征和形成的主要地貌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具体分析如下: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背斜 向斜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地质构造的应用 方法二、地质构造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如下表)。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