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68782

九上 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课件+教案)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35061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九上,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课件,教案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字词,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体会文中“海棠花开”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真挚的爱情和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写法,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1.学习借物抒情散文的写法。 2.对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 3.体味作者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邓颖超及海棠花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疑问导入 84岁高龄的老人,娓娓道来她与周总理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的经过。文章中有句“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任何消减”。到底是多么坚固的感情基石,能让几十年的爱情依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托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4.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真挚的爱情和高尚情怀。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说说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 邓颖超(1904—1992),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2.写作背景 邓颖超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他们结婚时免除了正式婚礼,但当着朋友们的面重点叙述了进步同志所说的“八个互相”,即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相照顾、互相信任和互相谅解。他们的一生证明了他们的婚姻是最成功、最忠诚和最持久的,是具有革命信念的,他们的结合是两个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终身结合。周恩来总理于1976年1月8日逝世,1988年4月,时年84岁的邓颖超同志观赏西花厅的海棠花,睹物思人,口述本文,后由身边的工作人员整理而成。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此文。 3.积累字词 甬道(yǒng) 短暂(zàn) 滨(bīn) 束缚(fù)  仪式(yí)  伴侣(lǚ) 4.了解借物抒情散文 (1)概念: 借物抒情法,是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描写事物要紧扣与此事物有关的人事的变迁、荣辱、生死等,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处处都浸染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虽只是对事物的描绘,但读者读来却字字都包蕴着真切动人的情感。 (2)作用: 生活中有些事情比较复杂但又有深刻意义,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清楚,有时又是不便明说的。此时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既能体会到事物的意义,又能体味到文章语言的深刻与美好。 ①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③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3)要求: 一是情感,所借的物能触动作者的情感。 二是明确,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寄托不同的感情。 三是想象,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物和情联系起来。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欣赏美文,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线索共写了几件事? 海棠花。赏花思人,寄花传情,相识“觉悟”,传书明志,结婚广州。 (2)作者回忆了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