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78738

9、《故乡》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1258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故乡,教案
  • cover
9、《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 。 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题的。 3.初步掌握运用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的。 难点:品味内涵丰富的语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歌曲费翔的《故乡的云》,谈一下听后感受。 2、明确学习目标。 二、预习查评。 1.复习小说的有关知识。 2.作者、背景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3.给下列字词注音:: 阴晦(huì) 萧索(xiāo suǒ) 愕(è)然 鄙(bǐ)夷 嗤(chī)笑 瑟索(sè suǒ) 折(shé)本 惘(wǎng)然 恣睢(zì suī) 4、解释词语: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 惘然:心里好象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展转:这里指经过许多地方。现在写作“辗转”。 恣睢:任意胡为。 隔膜: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瑟索: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现在写作“瑟缩”。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思考小说的线索,情节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以时间为顺序,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记叙。 2.小说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我”(迅哥儿)、“我”的母亲、宏儿(“我”的侄儿)、闰土(“我”儿时的好友)、杨二嫂(“我”老家的街坊邻居)、水生(闰土的第五个孩子)。 3.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明确: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使“我”悲哀的故乡的景: (1)记忆中的故乡景:令人神———深兰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英雄的少年。(2)现实中的故乡景:萧索悲凉———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底、萧索的村庄。 使“我”悲哀的故乡的人: (1)杨二嫂: 从前:年轻美丽;文静、本分 现在: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泼悍、放肆、尖刻、自私 (2)闰土: 少年:淳朴天真、可亲可爱、聪明勇敢、活泼开朗、和“我”亲密无间、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迟钝麻木、痛苦难言、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毕恭毕敬、和“我”如隔了一层厚障壁、将希望寄托神灵。 4、本文的人物还有哪些?哪些人物是主要人物? 还有:“我”、宏儿、水生;主要人物是:闰土、杨二嫂。 5、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变化及事件的发展,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分别找出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 文章结构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我”回故乡(开端)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发展、高潮)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 乡的心情和感受。(结局)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人物的方法 2.分析造成人物性格变化的根本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课时所学,导入本课时的教学。 二、速读课文,思考分析有关问题。 (一)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为我们交代了什么内容?找出关键的词语。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天:苍黄。荒村:萧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