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87706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1258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 cover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与能力 评价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研讨形成结论,逐渐养成主动探究和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贞观之治”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谦虚 使人进步的道理,懂得一个全面发展、能成就事业的人,必须要关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培养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坚强的意志,树立锐意进取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唐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繁盛时期,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贞观之治:中国古代曾领先于世界,尤以唐朝时 期最为突出,而这一空前繁盛的基础,始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这一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既是封建治世的典范,也是评价唐太宗的主要依据,因此是本课重点。 难点:评价唐太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言,由隋朝的繁盛而又速亡导入本课。 2、讲解 一、隋亡唐兴 主要让学生认识到隋亡主要是由于隋朝的暴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唐太宗开明统治思想的形成原因。唐朝建立的时间、李世民即位时间要求学生掌握。 二、贞观之治 这是本课的重点,教科书主要讲述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思想、开明的政策和措施以及治世局面的形成三个方面的内容。 (1)唐太宗开明的统治思想形成与他吸取隋灭 亡的教训密不可分。唐太宗对于隋朝灭亡的原因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在《贞观政要》中,记录唐太宗君臣谈到以亡隋为戒的事有45 处之多。唐太宗亲眼目睹了隋 朝盛极而衰的历史,亲身经历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看到了农民起义的巨大力量,认识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因而,他反复强调“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进而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 (2)唐太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教科书主要从任贤和纳谏两方面进行叙述。 关于任贤:唐太宗认为“致安之本,惟在 得人”,所以他非常重视选官和用人。他任人唯贤,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歉收并用,“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一代能臣猛将尽为所用。其中既有原政敌魏征,又有出身贫寒的马周,还有贤相房玄龄、杜如晦等,贞观年代人才之盛,历朝少见。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经提出:“能否知人和能否用人,是判断人君贤愚的一个主要标准。”这是颇有见地的说法。在中国历史上,唐太宗算得上是一个能知人又能用人的明君。“贞观之治”的形成,与他手下有众多的贤臣辅佐密切相关。 关于纳谏: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做 “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做“纳谏”。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善于纳谏的皇帝。唐太宗说过这样精辟的话:“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贞观初年,唐太宗年年下诏求谏,甚至 重金求谏,在大臣中形成了以进谏为忠的风气。向太宗进谏的大臣,仅见于记载的就不下30人。其中,最突出的则是魏征。魏征性格耿直,“ 凡所谏诤,委曲反复不从不止。”“所谏前后二百 余事,凡数十万言”。从而使学生感悟唐太宗时期“从谏如流,谏臣盈廷”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关于纳谏,使唐太宗避免了许多错误,有力地推动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的出现。 总之,任贤、纳谏既是贞观之 治出现的重要原因,也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资料比较丰富,搜寻起来也比较容易。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课前搜寻资料(教师也可以把教参中相关内容提前印发给学生),课上由学生讲述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的故事,也可以编成历史短剧演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