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88728

17 古诗五首 杂诗 同步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68次 大小:1254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古诗,五首,杂诗,同步,练习,答案
  • cover
《杂诗》同步练习 一 选择 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故乡的事情。你来的那天,镂花窗前的寒梅花开了没有?来日: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着花未:开了花没有。 B、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C、“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D、全诗通过具体描写,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 2.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是故作姿态。 B、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 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C、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D、这首诗歌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二 填空 3、“故乡”一词在起首两句中的迭现,使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一个资深游子想知晓“故乡事”的( )心情。 4、花草本是无情物,可作者对寒梅却情有独钟 ,可见寒梅寄托着作者( )的情感,运用的表现手法为( )。 三 赏析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诗歌解读 这原是一首组诗,共三首,教材选的是第二首。全诗以白描手法来写,于平淡无奇中简洁而形象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开篇连用两个“故乡”看似重复,实则形神毕现 地表达了离家游子的欣喜之情。“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却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短短十个字,把“我”在特定情景下的感情、心理、神态等刻画得栩栩如生。 5为什么“我”惟独眷恋着“绮窗前”的寒梅呢? 6 说说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7前人评价这首诗有“悠扬不尽之致”。你认为它的“悠扬不尽之致”关键在哪一句或哪个词上?为什么? 四 课外拓展 阅读比较王维的两首《杂诗》,回答问题 (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8这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写作角度明显不同,请简要分析。 9从语言方面分析这两首诗的特点。 10为什么诗(二)“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只写花而不写人? 11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句式运用上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 1D 2A 二 3急切4思乡 借物抒情或融情于物 三 5人的思乡之情,往往是和那 些跟自己关系密切的事物相联系的。可以这样设想,绮窗前的寒梅与“我”在家乡时的生活息息相关。这里的寒梅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了,它已被诗化、典型化了,成为一个意象。诗人正是通过“寒梅”这个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像化了。 6这首诗的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真正是“大巧若拙”。 7关键在“寒梅著花未 ”一句。问话看似 平常,实则意蕴无穷。家乡可问的事物很多,而作者独问“寒梅”,可见“寒梅”与作者不同寻常:或牵系诗人的感情生活,或关涉诗人的风雅往事,或融注了诗人高尚的心态志趣等。“寒梅”意蕴很多,作者偏不点明,以问作结,让读者深思、揣味,故此诗诗味绵长。 四 8第一首诗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 1分)她见有船从江南来,便急不可耐地问船家,是否捎来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1分)。写女方对男方的思念(1分)。第二首诗从男方立言,(1分)他见到家乡有人来,急问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