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90352

20.落日的幻觉 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4次 大小:1338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落日,幻觉,导学案,答案
  • cover
20.落日的幻觉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所介绍的科学知识。 ———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掌握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感悟文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培养自己从多角度观察自然的习惯。 名师讲析 【文学常识与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黄天祥,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理事长,长期担任《北京晚报》科普专版负责人及《北京晚报》科教部主任,见证了中国媒体科普宣传和科技报道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变革的全部过程。 2.背景解读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乐游原:本来是秦代宜春苑,西汉时宣帝建乐游苑于此,故名。唐时在长安城内,为士女节日游赏胜地,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大雁塔东北。向晚:傍晚。向,将近、接近。意不适:心情不舒畅。古原:乐游原。 评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两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两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著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课文分析】 1.文章主题 作者从常见的日出日落现象人手,告诉人们日落时的壮观、神奇的图景大多是人们的幻觉,然后自然过渡到对科学知识的说明,作者用翔实的数据和准确的语言说明了日落的奇异景观产生的原因。 2.文章结构 3.对话文本 (1)课文布局谋篇有什么特点 开篇第一段,作者以“原因何在 ”这个设问句式自问自答,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结尾处又用一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从古至今人们对夕阳的一贯看法。其中引用的古诗文名句,既体现了人们的普遍观点,又给文章增加了文学色彩,生动优美,引人人胜。 第三段,“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总结上文,“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提示下文,告诉我们下文将对夕阳的夕阳的奇异景象进行解释说明。同时设置了悬念,引起我们阅读下文的兴趣。 文章末尾,“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这句话描述了一种觉见的幻觉: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在天空时三倍半,到底是不是如此呢 “幻觉”一词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天文学家已经证明:黄昏时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此句综合运用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三种说明方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2)文中知识的原理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不同的密度 西方天空出观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各种仪器观察证明 课堂达标 一、语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幻觉( ) 绮丽( ) 绚丽( ) 殷红( ) 折射( ) 气息奄奄(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落(zhuì) 神_____(mì) _____射(sǎn) _____蓝(wèi) _____日(xù) _____ 减(shuāi) 3.结合本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下面词语或句子。 (1)绮丽:_____ (2)吟咏:_____ (3)日薄西山,气息奄奄:_____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_____ 二、文学常识 4.本文作者是_____。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主要写了_____ _____的内容。 三、重点语句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候的壮观景象。面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 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