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90383

15.《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4次 大小:4855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短文两篇,导学案,答案
  • cover
15、《短文两篇》名师同步精品导学案 【导学讲坛】 走近作者 作品信息《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应《北京晚报》的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文章主旨 《谈读书》这篇随笔,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又阐述了读书的方法,还告诉大家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的道理。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文章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 思维导图    (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目的———比喻论证  谈读书 (“读书时不……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举例论证      (“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的作用———对比论证 (1)摆出错误的看法,树靶子 (2—4)引出提出正确的观点 不求甚解 (5—6)举例证明自己所提出的观点 (7—8)作对比反复证明所述观点 (9)总结上文,提出重要的须反复阅读 精彩分析 问题一:到底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点拨】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有人认为,除了不要“咬文嚼字”符合陶渊明本意外,其余不是陶渊明的意思。陶渊明爱好读书,而且执着个人见解。其实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旨在芟除枝叶,达到提要钩玄、取其精髓的目的。这是道家不拘形式,专注精髓的一种方法论。 问题二:《不求甚解》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问题三: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这篇文章是如何为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正义的? 第一问:由于我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既广又深。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正如宋代儒学大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所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而代表道家读书方法的陶渊明的观点———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自然就成了儒家批评的目标。 儒家对待读书,讲究严谨、精细,其理论以孟子“以意逆志”为基石。宋代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渐进焉。”清代诗论家冯班则要求像郑玄注《礼》、毛苌注《诗经》那样深入地去读书。因此,儒家批评道家的读书方法,就毫不奇怪了。 《不求甚解》的作者着力对后人断章取义、没有真正明白陶渊明所说的意思的情况进行平反纠正。文章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并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了读书的要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主张。 问题四:《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同是针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