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793735

2018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课时规范训练:第3部分 第16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2份)

日期:2024-05-16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5次 大小:11593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3部,2份,经济发展,区域,单元,2018届
    课时规范训练 一、选择题 (2017·皖北协作区联考)李克强总理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和几亿人生活改善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珠三角的城镇化三十年,尊重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从低成本的发展路径,向创新和结构调整转型,为全国城镇化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探索和经验借鉴。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城市化对区域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用地生产活动密度减少 B.城市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C.地表径流变化幅度减小 D.生态环境容量加大 2.目前下列产业能更好地促进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的是(  ) ①第一产业 ②第二产业 ③第三产业 ④高新技术产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由于该区域城市化的大力发展,农业向集约化的城郊农业发展,所以其生产活动密度会增加,A错。城市发展导致大气污染加剧,光照强度会减弱,光合作用会减弱,B对。城市地面的硬化使得地面径流变化幅度加大,C错。城市的发展,会使区域的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生态环境容量应该减小,D错。第2题,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故C对。 答案:1.B 2.C (2017·安徽淮南模拟)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下图表示某国1960~2010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3~5题。 3.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变化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该国最可能是(  ) A.美国 B.中国 C.巴西 D.日本 5.该国20世纪80年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  ) A.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动力导向型工业 解析:第3题,1960~197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减少的不多,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很快,说明其他产业就业人口增长快,总就业也增长,排除B、C;1980~199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所占比重都迅速增长,也反映这一时期就业人口增长快。故选D。第4题,根据2010年总就业人口接近8亿,可以推知为中国,故选B。第5题,20世纪80年代,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增长迅速,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吸引大量劳动力导向型企业集聚。故选C。答案:3.D 4.B 5.C(2016·安徽联考)沿淮城市群是指淮河安徽段两岸地区的城市群体,俗称皖北,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读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图,完成6~7题。 6.关于沿淮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B.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最高 C.淮南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 D.淮北市经济总量最小,城市化水平最低 7.据区域特点,沿淮城市群的整体定位是(  ) ①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②“珠三角”制造业的承接地 ③安徽重化工主要集聚地 ④安徽旅游示范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第6题,从题干知,沿淮城市群面积占全省的1/3,而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说明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图中可知,该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总体上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淮南市外圆圈不是最大,说明经济总量不是最大;淮北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城市化水平最高。第7题,淮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地,也是重化工业的主要集聚地,且平原广阔,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可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距“长三角”近,是“长三角”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是安徽省旅游示范区,皖北地区不是安徽旅游示范区。 答案:6.A 7.C 设城市化水平为U,工业化水平为I,用I/U的比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