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07687

2017—2018学年《课堂新坐标》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同步资料(课件+教师用书):第7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8份)

日期:2024-05-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4次 大小:43841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7,用书,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中国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2.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1.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2.难点: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 教材整理1 人民教育的奠基 1.过渡时期 (1)措施: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 (2)方针: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3)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措施: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3)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00“学思之窗”,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能够得到较快发展? 【提示】 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教材整理2 动乱中的教育 1.表现 (1)各地大中小学一度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2)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 (3)20世纪70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大学教育水平下降。 2.影响 (1)“文化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 (2)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缺乏。 (3)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4)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教材整理3 教育的复兴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自告奋勇抓教育。 2.措施 20世纪70年代末 ①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②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20世纪80年代 邓小平提出教育“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基础教育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 中等教育 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高等教育 增设一批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建立学位制度,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20世纪90年代 ①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②启动了“希望工程”③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 3.成就 (1)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2)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深度点拨] 对“三个面向”的认识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指引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在“三个面向”理论的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思想和体系开始孕育、形成、发展和完善,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出现了更加健康繁荣、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知识网络 史论要旨 1.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2.“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破坏。3.“三个面向”的提出、教育立法的开展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探究点一 发展教育的重大意义 史 料 解 读 史料一 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开头一句是中心句,指出了科技与教育的关系 史料二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强化素质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