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12719

9 故乡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680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故乡,教案,格式
  • cover
9. 故 乡 【教学目标】 1. 了解时代背景,把握特定时代中的人物形象。 2. 品析和学习小说运用的写作手法。 3. 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4. 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悲惨的状况。 5. 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小说中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2.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3.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多种手法。 【教学难点】 对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让学生齐声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故乡》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各是什么?互相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课件上展示带有人物之间关系的人物表。 课件展示   三、精读课文,分析闰土 闰土是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也是小说的主人公。我们可以通过对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1.作者写闰土着重运用了什么方法?从哪几方面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什么?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出了闰土的变化。 课件展示,分别从外貌、动作语态、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这四个方面出发进行对比分析,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反映这些变化的语句。 2.对于闰土的这种变化和生活境况,“我”有着怎样的态度与想法? 指导学生从文中寻找有关语句,理解分析: 课件展示   四、布置作业 课下认真阅读课文,试着分析一下杨二嫂这个人物。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故乡 【教学反思】 阅读小说,欣赏名著,最重要的是读懂、读透,能比较好地体会作者在作品中的深意。鲁迅小说的文笔质朴无华,语言精练但形象易懂,人物形象及文中所含哲理需细细品味。教师应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并在课上详细解说时代与社会背景,为深刻理解全篇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精读课文,分析杨二嫂 1.阅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刻画杨二嫂的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回答:(1)都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2)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3)写闰土时先回忆,再眼见,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在作者头脑中印象深刻。写杨二嫂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符合杨二嫂尖酸刻薄的性格。 2.进一步提问:20年来,杨二嫂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表格中的相关内容寻找并体会课文中对应的语段 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年轻美丽:豆腐西施凸颧骨,薄嘴唇,像个细脚伶仃的圆规动作终日坐着冷笑、怪叫、贪婪。对“我”的态度虚伪地吹捧,尖酸地嘲讽对生活的态度虽靠姿色招徕顾客,但仍是本分生活搬弄是非 杨二嫂的外貌变化,说明她也经历了生活的艰辛;杨二嫂对“我”的种种嘲讽、吹捧和诬陷,又无不反映了旧社会对她的损害。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无非是要说明,在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榨的情况下,乡镇小市民也逃脱不了日益贫困和遭受损害的厄运。   二、探究分析宏儿和水生 指导学生从课文有关语句中去分析作者写宏儿和水生的意图,理解在宏儿和水生身上作者所寄托着的新生活的愿望。 他们能过上新生活吗?———作者以为?———你以为?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   三、分析“我”的形象 这个“我”并不是鲁迅自己,虽然有鲁迅先生的某些影子,但他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在小说中,“我”是一个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中分裂出来的革命知识分子,“我”同情劳动人民,憎恶旧社会;“我”对新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但并没有奋起为社会的解放而努力,只是为个人的“谋食”而辗转奔波。故乡及故人的变化,都是通过“我”的观察与感受表现出来的。“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四、布置作业 1.《故乡》中所塑造的人物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