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15028

2017-2018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精品教案:19 鱼我所欲也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12462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17-2018,学年,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
  • cover
19.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强化朗读练习、品味《孟子》散文的语气特点。 3.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 了解并正确评价“舍生取义”的观点,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课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 同学们,很多时候你也有过取舍的经历吧,在这个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本节课,你将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扫除语音障碍。 2.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三、对照注释,同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大体理解句子的意思   四、翻译句子,了解课文 1.字词积累。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乡:通“向”,从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一词多义。 (1)为 (2)得 3.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1)之 (2)而 4.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五、探究主旨 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体内容,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字词,课下要多读课文,争取能背诵。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词   主旨句: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教学反思】 本课的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 学好文言文,重在积累。这节课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学习其他文言文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批注   一、导入 通过背诵课文导入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手法运用。   二、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文章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把它们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明确:比喻、对比。 比喻使论证更加形象生动。而对比更有利于突出自己的主张。 2.学生齐背课文。   三、分析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分析文章说理方法。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比喻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首先运用了道理论证,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避”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了“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从正面举例论证,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但若用无礼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乞丐也不接受。这一事例充分说明,最普通的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宁愿饿死也不失义。然后文章陡然一转,从反面举例,与前者对比,指出一些显贵的人“不辩礼仪”就接受优厚俸禄,说明他们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见利忘义,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然后用三个排比今昔对比,批判他们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行为。从前“乡为身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