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21727

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文(含解析)

日期:2024-05-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2053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海南省,学期,试题,历史,考试,期末
  • cover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文科)期考试题 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卷和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本人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在答题卡上粘贴条形码。 2. 选择题的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所选项方框涂黑。如果修改答案,应使用橡皮将错选项方框涂点擦干净,并将改选项的方框涂黑。 3. 非选择题的答题,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指定的区域书写答案,在题号指定答题区域以外以及草稿纸、试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本卷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千耦其耘 B. 精耕细作 C. 男耕女织 D. 集约经营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可以看出这是在有限的土地之下精耕细作的方式。故选B。A、C项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但是不是材料所要反映的主要内容,故排除;D项说法错误,集约经营在古代并未产生,它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出现的。 2. 如果你生活在唐朝的都城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景象有 A. 人们使用“交子”购买商品 B. 在瓷器店看到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 C. 一些贵族官僚到柜坊储存金银财物 D. 长安城中坊与市的界限被彻底打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唐朝的都城长安”及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宋代四川地区使用的货币,因此A项错误;珐琅彩瓷器是清朝才出现的,因此B项错误;柜坊是唐代存储财务的金融机构,所以C项正确;坊市界限在唐代很明确,北宋之后才打破,因此D项错误。 3. 下图是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 A. 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 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 C. 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 D. 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材料出自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是租田人张文信和田主康海多签订的租田协议,对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仅从这一个例并不能说明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A项不对;B、D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不能体现;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租佃制 4.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这一现象的出现 A. 有利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 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经济结构 C. 带动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 D. 促进了农村新生产关系的出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人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等,材料主旨即在强调“众多农民改行,不再从事传统农业”。据此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B项“改变了”的说法具有片面性,排除;CD两项明显没有依据,直接排除。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状况及其影响 5. 1492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起锚西航,议定的条件是哥伦布若在东方开疆拓土则可任当地总督,但土地财富的十分之九要归西班牙王室。由此可见探险远航的本质是 A. 殖民掠夺活动 B. 延伸贵族王权 C. 拓展生存空间 D. 奴役他方民众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利用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实质的能力。A、B、D项都是现象,从“议定的条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