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32168

人教九上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3次 大小:65126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答案
  • cover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课题:《外国诗两首》教师寄语:学诗,首先就需要多读,只有在读中才能真切感受到诗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预 习 案【知识链接】课文导读《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诗歌以 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全诗意境既精微优美而又广大深邃,是诗人的生命情感对大自然的敏锐的心灵感应,使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 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作家作品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 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学法指津不同的诗人面对大自然,总是有不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感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就捕捉到了两种很平常的昆虫叫声,发出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俄国田园诗人叶赛宁则给我们描绘了宁静、美好的夜。语句解读1.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地的 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地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2.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 ,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课前学习:自主研读(熟读课文、词义辨析、文句摘抄)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虔( )信 颤( )抖 镶嵌( ) 深邃( )晨曦( ) 河畔( ) 瞰( )望 黝( )黑栖( )息 草茸茸( ) 欢嚷( ) 喧( )响树lí( ) yōu( )暗 沉jìn( ) 昏yùn(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它争先____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_____。(2)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_____在可喜的草丛中间。(3)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 在梦乡。【出处:21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沉醉:比喻沉醉于某种状态中程度很深)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沉寂:比喻十分寂静,这里是动词,指夜莺的歌声全部停止了)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沉浸:全部浸入水中)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幽暗:指光线昏暗)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蝈蝈与蛐蛐》中所写的夜景。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6.《夜》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7.《祖国》一诗的作者_____(国别)诗人_____(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_____(姓名),被誉为“_____”家长签字:_____合 作 探 究 案【合作展示】小组讨论交流,合作释疑一、学习《蝈蝈与蛐蛐》1.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2.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