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37459

15 散文二篇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1504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散文,二篇,教案
  • cover
15 散文二篇 知识与技能 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   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 《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提问6: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你了解罗素吗?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的代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