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47362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9张ppt)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2次 大小:1366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9张,ppt
  • cover
课件19张PPT。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知识回顾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知识回顾议论文三要素: 、 、 。 论据的类型: 、 。 常见论证方法: 、 、 、 、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 、 。 论证的方式: 、 。 1.举例论证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3.对比论证 4.比喻论证作用: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可信度。作用: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知识回顾论文阅读不可怕, 一读全文巧勾画, 二抓题干明要点, 三找区域摘原文, 最后概括组答话, 论文阅读我不怕!阅 读 口 诀作者简介丁肇中 美国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 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字词清单肇 彷徨( ) 格物致知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zhào) páng huáng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极的袖手旁观。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阅读第3~12自然段)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一、论点:三、论证方法: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2—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中国教育的弊端。然后,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