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61090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7《长城》教案(共2课时)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2430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教案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质疑探究,复习巩固。 二、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长城的气魄与雄伟,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赏全文。 (二)质疑探究 1.“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长城曲折回环、气势雄伟的特点。 2.课文第一自然段对长城的介绍先从什么角度入手,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先概括地介绍,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这句话点明了长城的什么特点?指出长城建筑材料是什么? 明确:高大坚固的特点,条石和城砖是长城的建筑材料。 4.“城墙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这句描述有何特点? 明确: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以对比,使读者的认识更清楚、明白。 5.“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句话连用几个动词,有何妙处?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教师总结:“站、踏、扶”三个动词连用,点明 作者身临其境,“很自然地想起”表明作者被长城的气魄震撼,内容由长城自然地过渡到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6.“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中连用的两个“没有”有何作用?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连用两个“没有”点明 修筑之艰难,“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长城的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7.为什么说万里长城是由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明确: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而且一 块条石就有“两三千斤重”,只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怎能不流血流汗?而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和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8.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明确:从规模上看长城非常宏大———万 里之长,八米多高,六米多厚,设置巧妙;从工程上看非常艰巨———全靠人力把那么多那么重的巨石、方砖运上陡峭的山岭,并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从时间上看两千多年前完成如此宏伟、如此艰巨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 (三)课堂练习 按课文内容填空。 万里长城像(   ),在崇山峻岭之 间(   ),她高大(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长城是由(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   )和(   )。 板书设计: 长城奇迹 教学反思: 《长城》一课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高大雄伟 ,还要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奇迹这条主线,结合部分学生攀登长城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远看长城,探寻奇迹,近看长城,探讨奇迹,置身长城,提问奇迹,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兴趣盎然。 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2 第一,长城“长”、 “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第二,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习题3 (1)“站”“踏 ”“扶”这三个动词说明作者身临其境,浏览长城;“自然地”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情不自禁地涌起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2)“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才”表示长城的建成非常不易,这两个词,使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跃然纸上。 1.多音字。 旋   单 大 2.近义词。 坚固———牢固   呼———照应 陡峭———陡峻 雄伟———宏伟 修筑———修建 凝结———凝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