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75762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2 现代诗二首 教案

日期:2024-06-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349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17,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 cover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3.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长城谣 一、新课导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但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穿越时空的阻隔,雄踞高山之巅,长城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说起长城,谁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作者链接 《长城谣》的作者席慕蓉,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是穆伦·席连勃。1981年台湾大地-出卷网-出版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 2.字词形音(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 焉之(yān)    隘口(ài)    歌谣(yáo) 蹲踞(dūn jù) 山巅(diān) 焚起(fén) 敕勒川(chì) 荒莽(mǎng) 3词语释义 隘口:狭窄的山口。 冷眼:指冷静客观的态度。 躯体:身躯;身体。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理清诗歌结构,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显长城的沧桑之感; 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二)文本探究 2.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写了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书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3.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 4.第三节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交流点拨】“敕勒”“阴山”是诗人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虽身居他乡,但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借梦境回到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眠!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交流点拨】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三)语言赏析 6.怎样理解第一节中“无情”“蹲踞”“冷眼”这几个词的作用? 无情:指面对战争,长城屹然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 蹲踞:突出了长城的伟岸身姿。 冷眼:指冷静客观的态度,写出了长城对人世的恩怨、成败和荣辱冷静对待。 7.《长城谣》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的佳作。 (四)写法探究 8.说说本诗的精巧构思。 本诗首节扣着一个“谣”字铺演长城沧桑悠久的历史,具有丰富的意蕴,故国乡情悲欢沧桑之叹,感情极为复杂;第二节由客观转入主观,以“烈火”写强烈的故国之情;第三节由历史引入月夜之思,“黄河人梦”的形象含蓄深沉地表达出爱国之情。全诗意象宏大,情感沉雄郁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情感积淀。抒情已超出个人情感的范畴,而含有全民族的情思。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比较这首诗与《长城谣》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交流】(1)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