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76998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一单元 一《七律 长征》课件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39670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一,单元
  • cover
课件26张PPT。第一单元·第一课七律 长征课文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幅地图,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地图,漫漫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军战士用脚一步一步地量着走完的,其中的艰难险阻更是不计其数,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毅力呢?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关于长征的诗歌,感悟这种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豪情。学习目标3.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1.掌握诗中字音、词义;理解诗句内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2.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课文背景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不可战胜的。课文背景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两句为一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文体知识七 律逶迤 磅礴 磅秤 岷山 悬崖 天涯wéiyípáng bóbàngmín yáyá字词积累1.等闲:平常、寻常。 2.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逶迤、迤逦辨析: “逶迤”指弯曲而延续不断,多指山岭、道路、河流,侧重于连绵不断的状态,如:逶迤的环山公路盘旋而上,直上云端。 “迤逦”指山势、水流等的曲折连绵,侧重于其曲折的样子。如:进山剿匪的队伍行进在山间小路上,时断时续,迤逦前行。 3.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字词积累导思1:全诗首联在内容和结构上 起什么作用?不畏远征难关键词: 英勇乐观导思2:诗人具体为我们描绘了哪五幅“征难图”?五幅“征难图”长征导思3:“三军过后尽开颜”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三军尽开颜初读感知 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七律?长征》课文朗读 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初读感知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初读感知 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精读品味“远征难”三个字怎么理解? “远征”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