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881936

2017苏教版八上 第5课《枣核》(课件+教案+练习+素材)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144583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7,苏教版,5课,枣核,课件,教案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7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5课《枣核》教学设计 课题 枣核 单元 第二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知识目标 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重点 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 难点 作者如何将爱国这一深刻的主题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加以表现,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说教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2.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 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在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李白的《静夜思》是直白而又最朴素的抒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首《我的中国心》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海外游子的心。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枣核》一文,抒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板书课题《枣核》。 思维发散。 由歌曲、古诗引发思维,直奔课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1.介绍作者萧乾, 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祖籍内蒙古,生于北京。 1939年他赴英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在那些年代里,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认识的真实记录。2.写作背景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 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文章。《枣核》便是萧乾的特写《美国点滴》中的一篇(或一章),写于1980年4月,是年5月,全文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它犹如一股从大西洋彼岸吹来的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丽现代社会生活及一些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3.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了解作者。(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即文章的古今字词。 (3)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主旨。 4.听课文朗读。积累字词: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倘若(tǎnɡ) 山坳(ào) 掀启(xiān) 镶嵌(qiàn) 二、整体感知1.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作者的一位故友托他从家乡给他带几颗枣核的故事。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2.本文记叙的要素是:时间:访美时。 地点:旧时同窗的家中。人物:“我”和旧时同窗。事件:美籍华人索要枣核寄思乡之情。3.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节),写旧时同窗再三托付他带几颗生枣核。用处没有明说,设置悬念,使读者也觉“蹊跷”。 第二部分(第2~4节),写旧时同窗得枣核如获至宝,虽“风烛残年”却不改当年那股调皮劲。 第三部分(第5~10节),写旧时同窗深切思念故乡,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北京枣树,解开了上文设置的悬念。 第四部分(第11节),强调民族感情不因国籍的改变而改变,中华民族具有高度的向心性和凝聚力。点明中心。 三、精读感悟 C.“……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D.“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2.情感如此深刻,思想如此强烈,作者是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将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①阅读第一段。提问:段中“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