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月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等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及月相的变化。 教学方法 直观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三球仪、投影片月相变化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太阳系中太阳、九大行星和主要天体的知识。太阳系中包括一个重要的天体系统,这个天体系统和我们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是哪个天体系统吗? 学生回答:地月系。 【教师引导】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大家阅读课本上有关月球概况的知识,分小组讨论如下问题: (1)同地球相比,月球在直径、体积、质量、表面重力加速度、表面积等方面有什么区别?会产生哪些结果? (2)月球表面有哪些特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3)“阿波罗”11号登月以后,有什么重大发现? (4)月球有多大年龄?这与地球有什么关系? 小组代表发言,由学生小结: 月球与地球相比在各个方面都小的多,导致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引力的六分之一。假如地球上体重120千克的人,在月球上只有20千克重了。由于月球的质量小,其引力小,因而月球上没有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所以月球是一个寂静无声、死气沉沉的世界。由于没有大气层,自然没有水汽、风、云、雨、雪等自然现象。由于没有大气,其昼夜温差特别大,白天阳光直射时温度可达127℃,夜晚则降到-183℃。月球上没有水,因而也没有生命物质。 月球表面有两种地形:一种是陆地,它占满月视面的83%,分布有10多条山系,它们都以地球上山脉的名称来命名。另一类为平原和低地,地势低平,从地球上看,为比较暗的阴影区好似“海”,它们是被暗褐色熔岩覆盖的地区。整个月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它们都是宇宙物体冲击月面和火山活动的产物。 “阿波罗”11号登月以后,发现月面布满了一层厚度不等的月尘和岩屑。在月岩中已发现近60种矿物,其中有6种是地球上尚未发现的。有月岩和月壤中发现了地球上的全部化学元素,以及多种有机化合物,但无生命迹象。 月球的年龄大约是46亿年,这同地球的年龄大约相当,它们是同时形成的。 【板书】 第二节 月球和地月系 一、月球的概况 1.直径、体积、表面积、质量、重力加速度 2.无空气、无水、无生命 3.表面形态———山和“海” 月球的运动比其他星球更加明显易见。它对地球来说影响也很大。由于地球只有一个天然卫星,即月球,因地球的质量比月球大的多,地球和月球相互吸引使得月球不断地绕着地球公转,在宇宙中形成了一个很小的天体系统———地月系。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7.32日,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也是27.32日,与公转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月亮圆缺的变化给人的印象很深,因为它的变化是最简单、最容易被人们看到的。月亮的不同形状,称做“月相”,月相经久不息的循环,曾经给牧羊人和出门旅游的人以计时的标准,月相的变化也曾被人们当做一种最简单的天然历法。 月亮为什么会有这种圆缺的变化? 我们知道,月亮被太阳光照射的地方才有光亮。月亮不停地绕着地球在旋转。太阳、地球、月球三个星球在宇宙间的相对位置就会有所变化。因此我们所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有时多、有时少,有规律又周而复始地增减,因而就有了月相的变化。 大家观察三球仪,对照书上的“月相成因图”。在月相图中的中心是地球,它在自西向东地自转着。中间一圈表示月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无论月球在哪一位置,它总是一面亮,一面暗。外圈是我们在地球上所见到的月球在不同位置上的月相变化。 我们将三球仪中的月球放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