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916968

14. 白杨礼赞 课件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1932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白杨,礼赞,课件
  • cover
课件17张PPT。14. 白杨礼赞目标导航赏析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了解茅盾先生的散文风格,并初步学会分析散文的基本方法;助读资料 1.题目解说 1941年,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2.作者名片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主要代表作品有《子夜》、《蚀》、《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先运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课文开头相呼应。4.问题探究 (1)课文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门见山,点明课文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2)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3)课文第二部分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4)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5)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课文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6)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用七个感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7)课文第7段中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8)课文第7段中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 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