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923382

第12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课件+教案+练习)

日期:2024-05-0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203934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2课,社会,活的,变化,课件,教案
    (课件网) 中华民国的创建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导入新课 视频:清朝人理发 赴欧美的中国留学生耳濡目染西方生活方式,开始剪去发辫。甲午战败,留学生们愤恨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纷纷剪去长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掀起“剪辫”风潮。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鸦片战争以来的西风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世纪之交,特别是辛亥革命期间,易服饰、剪发辫等成为社会潮流。 一、新的生活方式和风俗 清朝梳辫图 溥仪剪辫装 剪辫子 清末剃发图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改服饰 孙中山 中山装 20世纪30年代,中山装的造型被赋予了革命及建国的含义:前襟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形,寓意以文治国;前襟的扣子改为五个,寓意国民党五权分立这有别于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袖口的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衣领为封闭竖领。表示“三省吾身”严谨治身的理念。 长袍马褂 近代男装的演变 近代女装的演变 清末女子 民国时期时髦的少女 现代少女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晚清以来西餐、西式食品的引入,为它增添了新的内容。 晚清的上海妇女吃西餐图,现收藏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新式道路的建设与交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促进了人口流动。近代邮政的开办和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使用,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 火车的传入 铁路建设 早期火车 1876年,英国商人在中国修筑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淞沪铁路。 早期电报机 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话公司的接线小姐 通讯设施 老爷 大人 先生 君 改称呼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变礼仪 磕头 拱手 握手 二、生机勃勃的大众传媒 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等大众传媒在近代蓬勃兴起,丰富了人们的信息、知识来源和精神文化生活。报纸贴近大众,讲究时效,近在身边的物价涨落和千里之外的战争进程,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然于胸。20世纪20年代,北京、上海出版的报纸,即使在偏远地区,也不乏忠实读者。《申报》创办于1872年,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 1872年诞生的《申报》,在当时影响较大。 申报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TheCommercial Press (CP)于1897年2月11日创立于上海,至今商务印书馆馆徽已走过了近113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 商务印书馆 被日军炸后的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著作 电影的引入,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电台广播,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不识字的民众也成了它的受益者。 定军山 渔光曲 电影 《歌女红牡丹》 1895年12月,法国人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第一次欣赏到了电影,仅过数月,上海人就接触到了这一新的娱乐方式。人们初看电影,感到很新奇,“人物动作,惟妙惟肖,属目者皆以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也”。民国时期,上海的电影业非常发达,看电影渐渐成为都市最浪漫时尚的休闲娱乐。 民国电影杂志封面 三、新式教育的发展 清末新式学堂的创办打破了儒家学说一统天下、垄断教育的局面,不但推动了西方科技文化的传播,而且冲击了科举取士制度。 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实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同时通令全国兴办学堂,统一学制,对新式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废科举制度 不过,由于中国地域发展极不均衡,新事物新风气在沿海地区和都市传播广、力度大,而广大的内地乡村在很大程度上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