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925754

2017部编版八上 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32张ppt,教案+练习+音乐素材)

日期:2024-06-0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59913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7部,素材,音乐,练习,教案,ppt
    2017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八年级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文意,读出情感。2、通过品景悟情,培养学生从容、平和面对困境的乐观精神。 重点 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难点 理解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 每个喧嚣的白日后,我们总会期待着一轮明月,它以如水的清凉洗去了我们心中的尘埃,让世界回归无限的清澈。面对月色,不同的人往往也会流露不同的心境,古往今来,有无数诗人词人都曾挥毫泼墨,写下有关月亮的传诵不衰的经典名文,你知道的有哪些呢?他们或渲染离愁别绪,或深化乡情相思,或抒发壮志未酬的感慨……月亮,在他们的笔下,有了血肉,有了灵魂。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位伟大的词人在此文中也写到了空灵澄澈的月色,他又会寄予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说有关月亮的诗句 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从政40年,经历八次贬谪,历时12年。最辉煌时曾官至翰林学士,最低落时被贬谪到儋州(海南)。文———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王安石)词———苏辛(苏轼、辛弃疾)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二、初读入文1、读准字音寝(qǐn) 荇(xìng) 柏(bǎi)2、读准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三、读懂文意 (见课件)四、再读课文标题既为“记承天寺夜游”,请简叙作者夜游的经历。第一层:叙事,月下寻友。第二层: 写景,月色空明。第三层:议论,月下闲情。五、细读赏景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如水月色。月色如华,皎洁的月光下,庭院中还留有积水点点,那些积水在月光映照下分外澄澈空明。不经意的一看,不经疑惑,怎么会这样呢?呈现在眼前的好像是明镜似的水中有水藻、荇草的枝枝叶叶交错覆盖,抬头一看,再仔细想想,原来是庭院中松树和柏树在月光下的影子啊!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从写作手法(修辞及其他表现技巧)的角度谈谈从这个句子中欣赏到的美。运用比喻,突出了月光的皎洁、透明。寥寥数笔,点染出一个透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六、品读悟情夜游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在哪些地方得以体现? “欣然”———欣喜之情“怀民亦未寝”———心有灵犀的喜悦“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补充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赏、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七、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