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3927494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一 师说 课件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4次 大小:8252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师说,课件
  • cover
课件45张PPT。 师 说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的主张,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韩愈作《师说》时的社会情境和他的斗争精神。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2.识通假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3.解多义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4.辨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疑惑、问题)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圣人、愚人) (5)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5.分古今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6.明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给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句式特点:判断句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句式特点:判断句 (3)而耻学于师。 翻译: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 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翻译:不知句子的停顿,解决不了疑惑。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5)师不必贤于弟子。 翻译:老师不一定比弟子高明。 句式特点: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不拘于时。 翻译:不受时俗的限制。 句式特点:被动句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7.积名句 (1)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2014·大纲全国高考)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013·北京高考) (3)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2012·课标全国高考)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2012·广东高考)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2012·江苏高考) (6)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012·浙江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